深阅读

本文最后更新于:2021年2月22日 凌晨

本书先说明读书的意义与好处,再告诉读者如何从零开始阅读,该阅读什么样的书,阅读的同时我们应该做什么,阅读之后我们又应该怎么做。带领读者深阅读。基本一半内容在说读书的好处,同时对于如何进行深入阅读条理并不清楚,还不如看目录直接明了(是的,目录就基本囊括了全书主旨),建议阅读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》更具实操性。我从这本书得到的唯一结论就是:读书好,应该多读书,认真读书

感悟收获

  • 人类思想早已达到及其深入的程度,通过阅读,可以快速学习前人的思想。

  • 必要的思想或许早在三千年前就以穷尽,我们现在知识再给旧柴添新火罢了。

  • 读书可以学习贤人的视角,形成多视角思维。

  • 通过作者对人类精神的如是描写,让我们产生共鸣,积累人生经验。
    @:所以如果思想上有人们难题,一是请教人,二是从书中找答案。后者成本更低,更快速。而从书中找到答案,正是自己一直思考生活得出的结论,现在的社会太过浮躁,快节奏,很多好的东西都已丢失。大师不是大师,专家不是专家,每个人都是没有思想的动物。我无法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对于人生思考的问题的答案,但我想,我思考的这些古人可定也都思考过,这些书流传千年,自有道理,我为何不从它们中寻找答案,而在这苦苦一个人思考。

  • 不惧“孤读”的人前路宽广

  • 原来自己的 “兴趣”、“好恶” 这些感觉本身,其实是相当含糊的。或许现在太过看重 “自己的风格” “自己的想法” 了,反而是自己的世界变得局促狭窄,阻碍自己认知人类的广度和深度。
    @:在未充分认知每个领域前,我们是无法确立自己的喜好。有的也许只是假象,自己认为自己喜欢

  • 我个人向别人推荐的“好书”,有两个简单的评判标准,一是易读,二是有内涵。也即是说,一本书里发人深省的部分越多,这本书就越有价值。以这一观点而言,被称为古典的书未必有很多“好书”
    @:如果你连书的字面意思都没看懂,那么别人说的再好的书对你也是没用。所以必须结合自身实际,只有自己阅读顺畅,只要能够从中获取知识的都是好书。

  • 所谓有书的生活,藏书不饿能少于三百册。应该达到千册。
    @:要想成为作家,必须先读过一千本书,才能充分掌握字词的运用。语言用的纯熟。

  • 越是掌握的知识不清不楚,只会用“理论”武装自己的人,遣词用句就越是古怪复杂。相反,对事物本质了解越深刻的人,行文就越简洁扼要,能够一语中的,这样的书自然容易理解。

  • 能达到通过简单的对方让对方觉得“这人很有度量” “很成熟” “有判断力” 的程度,就与 “读书的质和量” 存在对应关系。
    @:化繁为简,大智若愚

  • 然而时至今日,这种与体力相伴的精神力量不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,取而代之的是不可或缺的思考能力,即以知识为基础,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,确立价值观。

  • 此外,我们现在常说的“压力”,也很少来自饥饿、死亡等因素了,绝大部分原因均在于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精神伤害。简单来说,能否妥善应对压力,是由够不够聪明决定的。
    @:过去,压力多与体力相伴;而当下,压力主要来源则是精神伤害,而读书则可以扩充我们的知识,确立价值观,帮助我们做出最好的判断,从而更好的应对精神压力。

  • 但如果书读得不够,只依賴互联网的话,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,完全无法深入其中。换句话说,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,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。
    @:互联网只能浅尝即止,无法深入学习。要想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,首先确保自己的修养达到一定深度。否则就会被互联网带偏。
    让自己的思想成形并继续向下深入,只能再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。

  • 我们也许正生活在一个“信息匮乏”而非“信息过剩”的世界里。
    @:大部分知识都流于表面,多却无意。有的人读书也仅是看看,并未深入思考,深入阅读。现今网络上有很多知识分享,技术博客,但其实分享者并未了解该领域知识,造成知识存在错误。技术博客也并未对技术做验证,毫无意义,甚至害人。

  • 读书不仅能让我们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 它还像吸水纸一样,能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面能量,
    @:游戏、娱乐也很重要。发泄负面能量。

本书目的

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澈的程度,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清流。唯有通过读书掌握了“深潜能力”,才能找到地底珍贵的宝藏。“深潜能力” 就是不断阅读书籍,阅读优秀书籍,学习他人的优秀知识和能力,再结合现实生活,深入思考个人、生活、社会问题,从而丰富自身内涵、增强精神力量、提高自身修养。
本书先说明读书得到意义与好处,再告诉读者如何从零开始阅读,该阅读什么样的书,阅读的同时我们应该做什么,阅读之后我们又应该怎么做。带领读者深阅读。

书中推荐书籍

书中推荐的书,作为下次阅读的参考

  • 维克多· E .弗兰克贝《意义的呼唤》
  •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《罪与罚》
  • 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
  • 加西亚·马尔克斯的《百年孤独》
  • 《千禧年》 (斯蒂格·拉森著)三部曲
  • 《禁闭岛》(丹尼斯·勒翰著)
  • 《历史是什么》 (爱德华. H.卡尔著)
  • 《游戏人生》约翰·赫伊津哈著)
  • 《情绪的世界》(岛崎敏树著)
  • 《人类的极限》(霜山德尔著)
  • 《人类的诗与真实一基心理学考察》
  • 《夜与雾》
  • 罗曼·罗兰的《约翰·克利斯朵夫》
  • 《爱迪生——发明了20世纪的人》》 ( Edison: Inventing the Century, 尼尔·鲍德温著)
  • 芝崎美雪的《古希腊渊博图鉴》
  • 《神话的力量》 (约瑟夫,坎贝尔、比尔·莫耶斯著)

摘抄与主要内容

  • 然而时至今日,这种与体力相伴的精神力量不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,取而代之的是不可或缺的思考能力,即以知识为基础,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,确立价值观。

  • 此外,我们现在常说的“压力”,也很少来自饥饿、死亡等因素了,绝大部分原因均在于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精神伤害。简单来说,能否妥善应对压力,是由够不够聪明决定的。
    @:过去,压力多与体力相伴;而当下,压力主要来源则是精神伤害,而读书则可以扩充我们的知识,确立价值观,帮助我们做出最好的判断,从而更好的应对精神压力。

  • 但如果书读得不够,只依賴互联网的话,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,完全无法深入其中。换句话说,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,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。
    @:互联网只能浅尝即止,无法深入学习。要想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,首先确保自己的修养达到一定深度。否则就会被互联网带偏。
    让自己的思想成形并继续向下深入,只能再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。

  • 既能接受杰出人物的教诲,又能按自己的节奏学习,同时风险又低的方法,就只有读书了。让自己的思想成形并继续向下深入,只能在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。在这种情况下,既能面对自己,又能聆听他人良言的办法,唯有读书。如此一来,读书就超出了获取信息的范畴。可以说,读书的目的本就是深化思想、升华精神。
    @: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,也是在独处下的思想深化、精神升华。

  • 可是就算再痛苦,我们也不会比古今中外克服了众多苦难的人们更痛苦。

  • 相较而言,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 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。浊水喝着很苦,但只要向下深潜,就能找到清流。关键在于,我们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,然后还须具备“深潜力”。而读书,就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“深潜力”。
    @:通过阅读,增强自身的思考能力,改变思维方式,形成正确的判断力。

  • 读书有两大好处。一来,读书不只是单纯的娱乐,它旨我们得到独处的时间,使精神恢复平衡。 二来,读书能帮企业家磨炼不可缺少的决断力和判断力。
    @:读书可以和当前事务拉开距离,有利于冷静思考,独立思考。同时书中的智慧亦可以成为判断的参考。

  • 独处是我们挣脱情绪牢笼、冷静且客观地重新省视自身的好机会。

  • 但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,角色扮演或讨论等形式,在客观上就变得难以实现了。要想在这种情况下锻炼自己,读书才是最有效的。

  • 书中必然存在某些视角,值得我们学习借鉴。阅读量变大,视视角也会随之增多。也就是说,“多视角思维”将成为可能
    @:从书中读到各位贤人的看待问题的方式,学习不同思考模式,解决问题的方式。

  • 我们也许正生活在一个“信息匮乏”而非“信息过剩”的世界里。
    @:大部分知识都流于表面,多却无意。有的人读书也仅是看看,并未深入思考,深入阅读。现今网络上有很多知识分享,技术博客,但其实分享者并未了解该领域知识,造成知识存在错误。技术博客也并未对技术做验证,毫无意义,甚至害人。

  • 读书不仅能让我们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 它还像吸水纸一样,能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面能量,
    @:游戏、娱乐也很重要。发泄负面能量。

  • 能达到通过简单的对方让对方觉得“这人很有度量” “很成熟” “有判断力” 的程度,就与 “读书的质和量” 存在对应关系。
    @:化繁为简,大智若愚

  • 原来自己的 “兴趣”、“好恶” 这些感觉本身,其实是相当含糊的。或许现在太过看重 “自己的风格” “自己的想法” 了,反而是自己的世界变得局促狭窄,阻碍自己认知人类的广度和深度。
    @:再未充分认知每个领域前,我们是无法确立自己的喜好。有的也许只是假象,自己认为自己喜欢

  • 一开始自然以门槛较低的书为宜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首先最适合的是星新一的超短篇小说,其次是太宰治或芥川龙之等作家的作品。
    @:以通俗易懂,篇幅较短的小说起手。当然这里的小说不是指网文内,毫无质量和深度的。

  • 看电影前阅读“原著”

  • 阅读一位作家的多部作品

  • 从古典到现代的众多高品质文库作品,已经制成系列丛书

  • 各种世界伟人或知名人士的自传、评传、语录之类的书,

  • 好不容易钓到的鱼,如果不加处理,放置不管,就会腐烂。
    @:做读书笔记

  • 开始的一段时间可能会随意阅读,什么书都想翻翻。这是无可厚非的,但这毕竟只是第一阶段。然而很多人终生止于这一阶段,不能深化自己的思想。因此,我们必须继续前往第二阶段,即阅读优质的书。
    @:第一阶段,此时还只是扩展知识面阶段,并未深入阅读。之后我们必须进入第二阶段,即通过阅读优质的书,深化思想。

  • 避开这些古典佳作 一味阅读肤浅的书,就如同害怕成为职业选手,只能永远满足于当业余选手一样。

  • 水准越高的书,越要求读者具备相应高度的主动性。
    @:佳作较难阅读,需深入思考。但必须要读,才能深入思考。才能正真锻炼自己的思想。这是肤浅阅读和深阅读的区别。

  • 我个人向别人推荐的“好书”,有两个简单的评判标准,一是易读,二是有内涵。也即是说,一本书里发人深省的部分越多,这本书就越有价值。以这一观点而言,被称为古典的书未必有很多“好书”

  • 越是掌握的知识不清不楚,只会用“理论”武装自己的人,遣词用句就越是古怪复杂。相反,对事物本质了解越深刻的人,行文就越简洁扼要,能够一语中的,这样的书自然容易理解。

  • 必要的思想或许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穷尽,我们现在只是给旧柴添把新火罢了。——芥川龙之介《河童》

  • 在我看来,连一千本书都没读过的人想当作家,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

  • 既然生为日本人,读过《源氏物语》的人生和没读过的人生,在厚度上是有差别的
    @:中国是否也有类似的书,人生必读的?

  • 拥有再优秀的头脑,没有问题也无济于事。

  • 我在读书时若遇到作者的提问,会用括号把问题括起来。

  • 经验的积累会成为问题发现的一大助力。

  • 如果只基于自己的经验来思考,经验值”就会很难提升。
    @:读书的同时,应该边问边读,思考书中或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。

  • 书架如同自己的记忆装置。光是目光掠过书脊,就能回忆起书中内容、相关话题或是阅读时的自己。因此,不管怎样摆放,都应该遵守一个大前提一让书脊时刻保持可见。

  • 什么是书有而电子书没有的。电子书是极谦虚的存在。就算有一万本电子书,使用者若不调用,它们就不会现身,像忠实的仆人一样。相反,那些已经仔细读过的书,以及做好注释、折过页角的书,已经不单纯是死物,更像是亲近的“友人”。

  • 以“藏书千册”为目标

  • 所谓有书的生活,不能少于三百册藏书,可能的话,应该达到千册才对。

  • 说到“读书”,其实是存在若干标准的。“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”,是衡量标准之一。

  • 光是不停读书,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,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,不会在精神中扎根。一一一叔本华

  • 正统模式是“融入经验的阅读” ,也就是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联结起来。

  • 大多数人都在平静的心态下阅读。在我看来,这是极大的浪费。 书中的信息逐一唱反调,例如“根本不是这样的”“这话可说大了”“怎么可能呢”,这就是“吐槽阅读”。
    @:其实就是在阅读接受作者的思想同时,不断思考作者所言是否正确,是否适合自己。不断思考,提问。

  • 不读书不成人

  • 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在倬轻时明明读过很多书,才打下了不错的基础.如今却贪图安逸,随波逐流,忘记了书的恩惠,甚至反过来恩将仇报。
    @:针对那些反对读书的人。每个人都是九年义务过来的,我们不正是阅读的大量的书,才成就今天的我们吗。所以,读书并非坏事。

其它


深阅读
http://lonlypan.com/2021/02/22/深阅读/
作者
[日]斋藤孝
发布于
2021年2月22日
许可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