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下的力量
本文最后更新于:2022年7月3日 下午
感悟收获
全书的重点总结就是:不要想的太多,好好过好并专注当下的每一天。过去已成过去,未来也还未到来,你唯一能把握住和改变的只有现在(当下)。不要一直纠结在过去的回忆中,后悔中,过去已经发生,该有的和不该有的都已存在,你接受就好,然后变成自己的经验和经历,用来指导好现在的生活,便是对过去最好的回应。也不要一直幻想着未来,将希望寄托于未来,你的现在就是未来的雏形,即未来的过去,只有做好现在,未来才会改变,才会朝着你的目标发展。所以,带着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目标,专注于当下,处理好当下的事务,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。
不要想太多,有对过去的愧疚,现在改过来就好了,有寄托于未来的希望,现在立即做就好了。不要为了不存在的两个实践维度过多的想好自己的精力和思想,只有当下的你和周围的一切才是真实的,才是值得自己的珍惜的。
由此引发的另一个思考是:纯粹。即更加的专注一个事务,你总是想要的更多,想要雨露均沾,想要广泛涉猎,都想要有所成就。但那时不可能的,其中的有些你还未接触,知识一个想法,其中的有些你知识刚刚接触,还未入门,但你却再时时刻刻想着这些事务,是他们占据了你的思维,你的精力。是的你并不能很好的专注当下,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。
所以放弃那些还未或刚接触的事务,专注于你已经深耕、真正所热爱的那一两件事情。比如挣钱和阅读,制作这两件就好,其他的不要多想、也不要再涉猎,让自己的变得纯粹。
摘抄与主要内容
评: 书中的 “本体”,类似佛,即心中佛,也即上帝。你就是他们。
哲学家笛卡儿认为,在他写下名言“我思故我在”时,他已经找到了真理。实际上,他表达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: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。强迫性思考者(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是)活在一个分裂的状态——一个充满了问题和冲突的疯狂而复杂的世界、一个反映了我们大脑越来越分裂的世界。
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: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
开悟不仅是痛苦和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,也是思考的终结,这将会是一次不可思议的解放!
在这种空白中,你高度警惕,注意力高度集中,但是你没有在思考。这就是冥想的本质。
所以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: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.
- 评:不要钻牛角尖,自我封闭,认为自己就是对的。你应该始终俯瞰自己当自己的观察者,这样就不会被情绪、遭乱的思维困住,客观的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,也能更理性的做出判断。
在开悟的状态中,必要时你还是会运用你的思维,但是运用思维的方式会更为集中、更有效率。你主要为实际的目的而运用思继,但是你会从不自主的自我对话中解放出来,享有内在的宁静。
你的痛苦有两个层次:现在产生的痛苦,以及过去产生的但现在仍遗留在你的思维和身体内的痛苦。
这种心理上的恐惧总是源于“可能会发生的事件” ,而非“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”。
关系本身不会造成痛苦和不快乐,它们只是将已经在你内在的痛苦和不快乐引发出来。每一次沉溺上瘾都是这样的。当上瘾和沉溺无法再满足你的时候,你的痛苦就会比以前更为强烈./
一位佛教徒告诉我:“过去20年来,我学到的所有东西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:凡生者必灭。”当然他的意思是:我学会了不去抗拒本然,学会了接受当下,学会了接受万物无常的本质,因此我找到了宁静./
我没得到任何答案,因为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时刻时,你不可能有任何问题。一个情境出现时,我们要么是去应付它,要么就是去接受它,对它说“好的”。为什么要把它转变成问题呢?为什么要将任何事情都转变成问题呢?难道生活中的挑战还不够多吗?你需要问题来做什么呢?思维会无意识的喜欢上问题,因为它们给你某种身份的认同。这是正常的,同时也是病态的。“问题”的意思是,你在心理上不断的琢磨这种情况,而没有真正的在当下采取行动,并且你还无意识的将它变成你的自我感的一部分。你被你的生活情境所累倒,以至于丧失了对生命的感觉、存在的感觉。或者,你大脑中背负着100件你在未来将会或必须做的事情的重担,却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现在就能做的事情上。
如果你发现你的此时此地变得无法忍受并且使你非常不开心,这时你有三种选择:从这种状态中离开;改变它;或者完全接受它。如果你想对你的生命负责的话,你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,同时必须现在就做出选择。然后,你应该接受你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,没有借口,没有消极的态度,没有精神上的污染。
过去不曾发生过什么;它发生在当下。
未来不会发生什么;它会发生在当下。
你认为的过去,是一个记忆的轨迹,是一个储存在心智里的前任当下。当你记起过去时,你重新启动了一个记忆的轨迹——而且,你现在就在制造轨迹。未来是一个想象的当下,一个心智的投射。当未来到的时候,它就是当下。当你想到未来时,你是在当下想的。过去和未来显然没有它们自己的实相。正如同月亮本身不发光,它只能反射太阳的光一样。过去和未来也一样,只是永恒的现在的光、它的力量、和它实相惨淡的反射而已。它们的实相是向当下“借贷”来的。